一、2016年我区化肥需求情况预测
据预测,2016年内蒙古全区用肥水平与上一年基本持平,化肥社会需求总量约为185万吨,其中:高效化肥需求量160万吨(尿素90万吨、磷酸二铵50万吨、复合肥20万吨),其它小肥种25万吨(碳铵、钾肥、有机肥等)。春耕期间,全区高效化肥需求量约为90万吨。
二、近期化肥价格情况
目前,自治区农资流通行业仍处低迷状态,大型农资流通企业为规避风险,与生产企业采取联储联销等方式备肥,总体进货量与往年相比有所减少。经销商备肥积极性不高,农民持币待购的情况较为普遍。根据农资企业库存进货价格情况反映,主要肥种价格较去年同期相比,尿素1420元/吨,磷酸二铵2900元/吨,同比分别下降16.9%、6.9%。近期,随着春耕备耕生产的到来,化肥价格将出现较为集中的采购高峰,预计会出现小幅、短期的价格上涨。
三、全区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商品储备调运情况
针对春耕农资商品季节性强、需求量大的特点,为满足全区春耕农业生产需要,内蒙古供销合作社系统2016年春耕备耕农资商品购进储运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具体措施:
一是强化春耕备耕措施,确保市场供应。内蒙古农资公司充分发挥农资供应主渠道作用,累计筹措资金13亿元,多方落实货源,及早调运农资商品。截至2月末,自治区供销合作社所属内蒙古农资公司已调入高效化肥55万吨,占全区春耕期间高效化肥需求量的61%;调入的农资商品已通过全区35家分公司(子公司)、40个配送中心和2000余个终端网点投放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农资商品供应充足,可以满足我区春耕农业生产需求。
二是加强农牧业生产资料配送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农资价格平稳。各级供销合作社加强农资物流基础设施和区域配送中心建设,完善仓储、配送、分销和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农资直营门店、庄稼医院等经营服务网络终端建设,扩大对农牧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资直供比例。积极与商务部门对接,把农牧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网络终端建设同“十个全覆盖”便民连锁超市建设结合起来,将供销合作社农牧业生产资料供应服务扩展到便民连锁超市业务经营当中。截至2015年末,全系统农牧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企业71个,县域配送中心177个,经营服务网点终端6047个。
三是拓展经营服务领域,提升为农服务水平。社有企业、基层社加快从单一经销商向提供多功能社会化服务的综合服务商转型。系统内农资经营企业调整经营结构,充实服务内容,推进庄稼医院建设,为农牧民和各类合作社提供农牧业生产资料供应、测土配方施肥、农牧机具经营及维修、农牧机作业、农牧业技术推广、统防统治等系列化服务。部分基层供销合作社开展土地托管服务试点,探索开展耕、种、收、贮、销等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模式。
四是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春季农资打假专项行动,维护农牧民权益。杜绝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网点出现假化肥,树立“供销农资=放心农资”的良好形象。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大型农资流通企业周转资金严重不足问题。农资企业资金使用量大,资金使用季节性强,但目前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剧,农资流通行业资本严重缺乏,融资渠道有限,银行贷款困难,造成农资企业周转资金不足,直接影响化肥储备量。建议:相关部门出台农资行业配套贷款政策,解决农资流通企业化肥储备期间资金供应不足的问题,确保粮食生产供肥。
二是假冒伪劣农资商品坑农害农问题。由于化肥经营门槛较低,农资市场销售全部实行市场化开放经营,存在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农资商品流入市场问题,农民对假冒伪劣农资商品鉴别能力不强,直接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资市场的健康发展。建议:规范农资市场经营,畅通农资商品流通主渠道,鼓励和扶持正规农资经营企业,杜绝假冒伪劣农资商品流入市场;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假冒伪劣农资商品的鉴别能力和消费维权意识。
三是农资市场多头监管问题。农资监管有工商、质监、农业、供销等多个部门,存在多头管理现象,阶段性和季节性的整治多,持续性和系统性的监管少,分散的监管体系,难以形成监管合力。建议进行有效整合。
(区社综合办公室根据自治区农资公司、呼和浩特市供销合作社、乌兰察布供销合作社报送信息综合)